—揭开明不如清的天大谎言:可能是由于年代远近的关系,今人对于清朝的了解比对于明朝的了解要多一些,况且《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在论述上也难免对于明朝有些贬低。今人提到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说到明朝,则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监专权,朝政腐败,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两朝的熟优熟劣。事实上,这其中却存在着许多对明朝的偏见与误解。明朝后期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但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明朝自1368年开国,1644年灭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国,1912年灭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单从朝代的寿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结合两个时代的整个发展里程,我们可以发现,明朝同样存在着众多闪光的亮点,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业,出于还历史以真实的需要,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个真正的明朝。
世人对明朝的第一大抨击,在于明朝的专制制度和特务组织。尤其以锦衣卫制度颇遭非议。事实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锦衣卫的初衷,自有加强独裁的目的,但也是出于惩治腐败的需要。明朝立国以来,吸取宋朝灭亡的教训,深感法令宽松,导致机构冗赘,吏治腐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于是明开国后针对官吏订立了苛刻的法律。规定贪白银六十两者,处扒皮塞草之刑。但尽管如此,明朝初立国时,除了刘伯温徐达等少数清醒者之外,大批功臣都居功自傲,横行不法,多有劣迹。甚至连朱元璋的女婿也以身试法。为稳定统治,朱元璋方才痛下杀手,严惩贪官。之后出于监督官员的目的,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并规定锦衣卫的首要职责是"查处各地官吏不法行为。"明初所查处的官员,除开国功臣外,更有一大批横行不法的贪官污吏。明成祖时代又加设东场。明朝立国时,锦衣卫的存在还是有效的遏制了腐败的蔓延,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为稳定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专制制度的加强,锦衣卫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毕竟一个建立在高度独裁基础上的特务组织,作用也是有限的,假若统治者昏庸无能,那这样的组织也必将造成冤案丛生,祸害社稷。朱元璋和朱棣时代锦衣卫和东厂的作用主要在于惩治腐败,因为二人都是英武能干的皇帝,因此这种制度的积极作用相对大一些,随着后代子孙的无能,这种制度必将加剧政治的黑暗。但比之清朝,明朝的专制制度还是有开明一面的。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以至明朝中期虽然皇帝昏庸无能,但国家的大政方针依然能有条不紊的执行。有明一代,杖毙文官无数,但其家人并没受到太大株连。冯梦龙的小说《三言》写明朝忠臣的遭遇,与清朝时代的文字狱大案相比,其命运要幸福的多。清朝虽没有杖毙一个官员,但恐怖的文字狱株连九族,让士大夫们早已敢怒不敢言。明朝如此专制,尚且能容下海瑞这样的直臣,尚且能容许东林党在民间讲学,而雍正皇帝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就将作者灭了三族。相比于明朝,清朝的专制统治更为残酷,清朝统治者的气量也更为狭小。
今人说清朝胜于明朝,一个直观的论据就是国家疆域。甚至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也因为收复台湾而对朱元璋墓得意的说了句"大清远胜于大明"。若明太祖在天有灵,岂不哑然失笑。台湾并非清朝时才成中国领土,明朝时就已在台湾建立了有效的统治,17世纪初还曾为保卫台湾与日本发生战争,只因后期调动福建驻军北上抗清,才给了荷兰人占领台湾的机会。当然,今天人说清朝胜于明朝,是因为清朝在东北,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都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奠定了今天中华的版图,但事实上,明朝鼎盛时期,其控制区域并不亚于清朝。清朝时期,西北蒙古和青海时常叛乱,终雍正一朝都难以平定,而青海自徐达驱逐王保保势力收复之后,终明一世岁岁来朝。明朝时期的西藏青海尚处于各部落割据群龙无首的状态,其部落首领均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明朝在西藏设立都指挥司,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并册封其宗教首领。明朝在云南封沐英为王。其管辖区域远大于元朝时代的云南疆域。乾隆时代为平定云南一土司,耗费白银三千万两,死伤士卒万人,鏖战四年才告平定,明朝时云南却从未发生过如此叛乱。在西北和蒙古方面,今人津津乐道清朝满蒙一统的局面,嘲笑困扰明朝百年的北虏之患。但满清时代的蒙古已经分崩离析,力量单薄,统治起来自然相对比较容易一些。但明朝时代,北元虽灭,但蒙古割据势力也依然非常强大。尽管如此,自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北元宣告彻底灭亡后,蒙古三大分裂势力瓦剌,鞑靼和兀良哈都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明朝一部分。贴木儿东征中国时就是蒙古瓦刺部首先向明朝报信,并已准备出兵截击。而西域地带赤斤蒙古各部也已严阵以待。此事明成祖也曾下诏书嘉奖之。终明一朝,除了土木堡之败后也先曾打出"复大元疆土"的口号并很快失败外,蒙古割据势力无论与明朝是战是和,都终未敢宣称什么独立,更没说什么"反明复元。"明朝中期鞑靼部虽然时常南下骚扰,但除了"庚戍之变"严嵩自坏长城外,并没有造成大的祸患,危害比匈奴要小的多。而且俺答汗的要求不过是要明朝册封其一个诸侯名分,只是由于明朝政策失当,才使得长城沿线兵连祸结。后来明朝任用戚继光,给其以沉重打击,终使其归附,并封为顺义王,从此明朝与蒙古再未发生过战争,明清战争初期大部分蒙古部落也站在明朝一边,为明朝提供战马,甚至出兵助明攻清。确切的说,终明一代,蒙古三大部落早已成为明朝一部分,漠北草原为明朝领土,其与明朝的战争不过是地方势力的反叛而已,明朝对蒙古的打击也为清朝可以有效的管理蒙古奠定了基础。而明成祖永乐的五次北征,更是沉重打击了蒙古部落中的反叛者。后来也先攻明,虽灭明朝五十万大军,但南下中原只是他一相情愿,大部分蒙古王公并不支持,与于谦决战北京的蒙古军也多为也先本部人马,其他蒙古部落并未参战,而也先失败后,又是亲明的蒙古贵族杀死也先向明朝请和,换得明朝对蒙古各部的重新册封。反观清朝,虽然俗话有"明修长城清修庙"来赞扬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仔细看来,当时的蒙古力量分散,难对满清形成威胁。使清朝有足够的条件来对其进行怀柔。但即使如此,一个小小的准葛尔蒙古依然是困扰了康雍乾三代。清朝多次远征均劳而无功。再就是新疆地区,有人说从唐朝势力退出西域一千多年后,直到清朝,中国人才又一次在西域建立有效统治。这是忽视最起码的事实。明朝初期徐达收复甘肃青海后,即派使节前往西域进行招抚,后朱元璋又册封了当地维吾儿族首领,天山南北路尽皆臣服明朝。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西域各部伊斯兰教派首领都要接受明朝的册封。永乐时期更在西域设立哈密卫等8卫,派驻军队,并任命当地贵族为官员代理明朝行使西域管辖权。而明朝册封的西域各王,其属官均由明朝任命。明朝与西域的关系,实质上已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关系。甚至到顺治朝时,西域各王还以保大明江山为名,抗拒满清势力进入西域。满清建立后出兵西域,消灭了西域各大割据势力,这是一种进步,但也导致终清一代,新疆战乱不绝,前有准葛尔叛乱,中有回部独立,后有张格尔起事。这其中固然有国外敌对分子颠覆和地方势力独立意识强等原因,但满清的民族政策难道就没有要反思的地方吗?与明朝的怀柔相比,满清的高压政策无疑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为叛乱提供了土壤。满清后期势力衰弱,导致新疆落入外国之手,若不是左宗棠老将军深谋远虑,毅然进兵新疆收复之,同治皇帝和西太后几为历史的罪人!而沙皇俄罗斯更在此时趁火打劫,割占我新疆大片领土,直到今天想来依然让炎黄子孙痛心疾首。至于说到满族的老家东三省,那更是一目了然,明朝设辽东将军管辖东北,最远处到达西伯利亚努儿干地区,都司卫所遍布,努而哈赤建立后金,起兵攻明,不应看成外国入侵,而是地方势力举兵造反,东北在明朝时就是中国领土,满族人自明朝初期就已是中国子民,我们今天说清朝是中国的朝代,原因正在于此。从领土上看,满清基本是接管的明朝的领土,对巩固领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拓展疆域上成就并不大,割让领土倒为历朝代之最,连宋朝也自叹不如。
许多历史学家颂扬满清,还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民族政策,特别是时常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与元朝的民族政策相比,以证明清朝统治者的开明。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元朝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并废除科举,强烈排斥汉族文化,但毕竟没有强令百姓剃发易服。其民族政策虽然愚昧极端,却还有开明一面,对各民族风俗更是兼容并包。满清对汉族虽然表面怀柔,尊孔尚贤,但一道剃发令却是毁了汉族千年的衣冠文明。而在科举取士和选拔官吏上,更是有许多不公平的政策,所谓科举取士满汉比例各半看似公平,但满族人口远远少于汉族,其实是以表面的公平替代了实际的不公平。而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虽也表面满汉平衡,但多以满族大臣为首,汉官只处于从属地位。康熙朝时两个满族大学生明珠和索额图党争,把国家祸害的乌烟瘴气,乾隆时满族大臣和绅专权,更是把国家闹的财力枯竭。何况,满清贝勒分管六部,更是掣肘汉族大臣的权利。满官见皇上称奴才汉官则称臣,称呼差别就可看出亲梳冷热。同时满汉不通婚更是歧视政策。文字狱更是杀害了多少汉族人才,乾隆修《四库全书》,对文化的毁灭比秦始皇更可恨。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满族文化最终还是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但由此说满清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则是不对的。与元朝统治者相比,满清的民族政策是相对开明的,但其中也是有极大的保守和狭隘。奴化思想的教育更是给中国人心中种下了劣根性。相比之下,明朝的民族政策比满清则开明的多,明朝初期,对归附的蒙古王公一律礼遇之,没有半点歧视。俘虏的蒙古兵也一律优待,愿留在中原的则分其田地助其安家,愿回蒙古草原的也为其发放路费。明朝灭元时多数蒙古被俘士兵多数愿留在中原,最终被汉化。对新疆西藏的册封更是尽显胸怀。朱元璋更是说:无论蒙古,色目人等,尽为中华子民,需平等待之。满清平定西域,屠杀了整个准葛尔蒙古,而明朝无论是徐达西进甘肃青海还是永乐皇帝扫北,都未出现过类似的民族杀戮。因此整个明朝西北和西南一带,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民族反叛。
至于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的经济成就,其实其中更存在有极大的水分。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王聪起义发生在乾隆时代,参加者多为贫苦农民。可见康乾盛世中贫富差距到了何等地步。白莲教士兵还曾奇袭皇宫,以至嘉庆皇帝叹息说"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席卷了整个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成功的形容为一个驼峰形状的发展过程,即从汉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自南宋到元慢慢下滑,到元朝中期开始回升,到明朝中后期达到又一个高峰。而康乾盛世无论如何恢复,也没有达到明朝的最高水平。康乾时代天下基本承平。但满清的国库却大部分时间都是空虚的,每遇到战争或者灾荒,国库用度就捉襟见肘。电视剧〈〈雍正王朝〉〉和〈〈天下粮仓〉〉都已经清楚的再现了这一史实。这真是对康乾盛世的一个绝妙讽刺。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是中国税收制度的一大进步,并使满清一度国库充盈,可惜好景不长。乾隆没用了几年就把这些家当败坏光了。有人赞扬说乾隆时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第一。好个世界第一?笑话,什么世界第一,中国历代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都为同时代世界第一,怎么就偏偏拿出个乾隆来大吹特吹呢!满清时期,早年的野蛮圈地制度是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惨重打击。几乎把北中国变成牧场。为收台湾迁界禁海。更是对东南沿海生产力的沉重打击。后来全国统一,经顺治乾隆两朝经济恢复,但与明朝时期的最高水平相比还是有所差距。乾隆时期更是拉大贫富差距,导致了长达九年,遍及西南的白莲教大起义。此时满清立国大概一百五十多年,有人拿康乾盛世的三点八亿人口来说事,事实上三点八亿人口更多的是以为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的结果,使民间不必再隐瞒人口。而原本在明朝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满清时代更是举步维艰。明朝也曾海禁,但到1567年倭寇平息后就已开放港口,使沿海工商业迅速发展,几乎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名将郑成功的家庭就是海商起家,东林党事件中江南富商的资助更是支持了东林党的大多数活动。即使是阉党捕杀东林党时期,对江南商人还是采取了保护政策,而满清仅因一本〈〈明史〉〉就将刊刻此书的商人灭族。满清时代工商业却日益委琐,发展不大,海禁没开两天又重新禁止,只保留广州澳门两地,导致沿海工商业原地踏步。反观明朝,虽然后期财政紧张导致民乱四起,但并不全是生产力被破坏的原因,更多的是政策失当税收失调。当时的江南以及东南地区还是非常的富庶。而在明朝盛世之时,经济的成就更是惊人。明朝的城市繁华壮丽,西方传教士们都曾在游记里赞叹过明朝的富庶和繁华。无论手工业,农业还是商业,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永乐时代虽五次用兵蒙古,但国库依然充实,甚至支持了郑和七次远下西洋的壮举。后来的仁宣之治更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仁宣时期的府库充盈堪比文景时代,也正因如此,明朝才有充足的国力从容应对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危机,打退蒙古转危为安。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正德时发生刘六刘七起义,但这些起义多是局部性的,无法与满清时期的白莲教起义相比。还有一个事实说明明朝生产力的强大,那就是明朝养活了200万军队,满清三点八亿的人口却只能支持80万军队。与满清相比,明朝的生产力发展几经反复。但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远强于清初的圈地政策,使明朝经济能很快恢复。明朝初期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坚持科举选材,任人唯贤,吏治相对清明,直到中后期腐败才逐渐严重起来。满清则在建国时就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选官方式,变相卖官予爵,异途出身的官员使吏治大为混乱,使满清贪污之风屡杀不止,康熙雍正都曾大规模治贪,收效甚微。清末的腐败不亚于明朝,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明朝纵然到了后期,还有海瑞这样的清官廉吏。满清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止官员勒索百姓,甚至皇帝也勒索官员。朱元璋为了肃贪,杀了自己的女婿。有明一代因贪污罪被株杀的内阁大学士就有十五名,而终满清一朝,除和绅外,却从没因为贪污而株杀过一位一品大员,。在经济建设上,明朝两次大规模整顿黄河,保证了黄河的安宁,而终满清一代始终水患不绝。勒莆治黄河只完成一半,便以滥用民力的罪名被革职。结果整个十八世纪里黄河两次改道,危害无穷,满清也因这两次灾害整得税收大减,国库空虚。不得不靠查抄不法商人财产来充实国库。在海外贸易上,明朝中后期,中国商船东至日本,西抵中东,贸易繁盛,小说〈〈三言二拍〉〉曾记述了此繁华景象。明朝嘉靖年代也一度国库空虚,但经过隆庆时代的税收改革,成功遏止了土地兼并,缩短了贫富差距,以一条鞭法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张居正时代国家年收入达八千多万,超过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万历九年国家府库充盈,即使十年闹灾也总可支持。也正因如此雄厚的财力,明朝才得以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打赢朝鲜战争。只是由于后来万历废除一条鞭法,才使得明朝后期财政紧张。但与满清相比,明朝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无疑是成功的,明朝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冶炼技术丝绸技术,明朝的商品远销欧洲美洲,东南沿海的苏州,泉州,广州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明朝在农业上引进了三季稻和玉米土豆等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有人说满清的耕地数量多于明朝。那只能说满清对于边疆的开发比明朝做的要好。但是在国库存粮方面,满清的最高水平尚不如明朝中后期的正常年景。当然,明朝的农业政策失误也很多,比如万历后期没有遏止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加上农业税收法令严酷,竭泽而渔。终于导致了民变四起的局面,酿成了明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确实是在明朝达到了顶峰状态。
在民族政策和对外关系上,明朝的作为也比满清更加的坚决,虽然明朝皇帝有时候慷慨忠烈的荒唐,但比满清的丧权辱国还是强得多的。面对异族入侵的局面,明朝皇帝从未迁都,从未签订卖国条约,更没有送过一位和亲的公主。每次遭受入侵都是坚决还击,土木堡失败后坚决调集军队,打退瓦刺,终使蒙古重新称臣。郑和下西洋时更是恩威并施,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地坚决还击当地国家对天朝舰队的袭击,并俘虏了斯里兰卡国王。大扬中华国威于海外。明成祖的五次北征更是沉重打击了蒙古势力,他本人也病逝于回师路上。中华五千年哪里还能找到这样一位充满血性的皇帝。说到对外关系,明朝更让清朝脸红,康熙虽然打退沙皇俄罗斯进攻,但那只是小规模的战斗,而清朝的委曲求全也为俄罗斯后来入侵埋藏下祸根。而清朝末年一败再败,丧权辱国,更是几乎磨灭了中国人最后一点抵抗意志。反观明朝,无论是胜是败,却从未退缩半步。满清与日本争夺朝鲜,先是不敢与日本一战,后又战败割地赔款,明朝却坚决出击,痛击日本,终将日本赶出朝鲜。满清与英国打鸦片战争,先贬罢林则徐自坏长城,后签卖国条约,甚至连北京都丢了两次。16世纪欧洲殖民者也已东来,明朝在番于海战里重创葡萄牙舰队,使西方国家打消了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念头,转而与明朝通好。荷兰人两次入侵澎湖,也都被明朝军队击败,后来只因福建驻军增援辽东,才使荷兰人占领台湾。但南明政府最终还是由郑成功将其收复。不似满清将香港割让给英国。此外,明朝虽然也进行海禁,但与满清彻底闭关锁国相比,明朝还是相对开放的,郑和下西洋就为明证,而今天东南亚的华人多为明朝遗民。明朝中后期解除海禁,与国外的联系更加密切。甚至万历皇帝本人也收藏万国地图。从对外关系的强硬程度上看,明朝还是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而从对外开放的程度看,明朝则远胜满清鼎盛时期。
明朝和清朝都是保守的朝代,对于新科技和海外文明也采取了排斥的态度,但是明朝的排斥还是有开放精神的。明朝军队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好的军队,火器的普及率和先进程度都属当时世界前例。满清却坚持骑射,拒绝火器,导致装备原地踏步,在鸦片战争里自取其辱。有人盛赞康熙皇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科技是一种开明,可谁又知道他在中国禁了天主教,且禁止西方科技在民间传播,他自己弄个学贯中西的美名,却蒙住老百姓的眼睛,真是活脱脱的愚民政策。相比之下,万历皇帝虽然糊涂,却也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并引用西方水利科技治理黄河,引进西方军火制造装备军队,实在是比康熙皇帝开明的多。更让清朝人汗颜的是,清朝整整二百六十年,没有出现一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成就。明朝却比清朝好的多,明朝的科技成就不亚于同时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农政全书〉〉是结合了东西方农业成就的经典著作,〈〈本草纲目〉〉是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医学宝奠。〈〈天工开物〉〉则是集中国手工业成就大成者。明朝科学家里出现了如徐光启一类的开明人物,翻译了欧洲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此外,明朝还吸收西方天文学,修订了历法,制造出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在明朝宫廷为官,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连崇祯皇帝对他都非常敬重。满清却以传播异端的罪名把汤若望抓起来,险些要了他的命,游牧民族的糊涂由此可见。不止是自然科学,在文化上,明朝也远胜于满清,明朝戏曲传奇里所体现的民主精神和自由思想,不亚于同时代西方戏剧。〈〈鸣凤记〉〉直接抨击当朝权臣,却能在江南盛演不衰。而满清的〈〈桃花扇〉〉不过为明朝灭亡发了几句感慨,就遭康熙的封杀。从这件事情上看,康熙皇帝真是"开明"的很啊!明朝的汤显祖是西方人所公认的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东方戏剧家。他的〈〈牡丹亭〉〉直到今天还被欧美戏剧家改编演出。而满清的奴化教育里,培养出的只是腐儒奴才,其文化成就多集中在 "义理辞章"等无用之学上。在哲学上,明朝诞生了人文主义哲学与民主思想,产生了李贽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王夫之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而这样的人物在满清一个没有。诚然,满清也有乾嘉学派,有扬州八怪,但毫不客气的说,乾嘉学派只是一群研究无用之学的奴才,其考据辞章的研究于实事无多大意义,却使得多少读书人虚耗青春。而扬州八怪呢!他们的书画艺术较前人并无太大进步,只是因为满清文化成就稀少,于是他们就矬子拔将军了。成就难与明朝时期的唐伯虎徐文长等人相比。明清同为八股取士,但清朝的八股更为苛刻,对思想的制约也更大,读书人提心吊胆,墨守成规。成了十足的奴才。明朝历代皇帝再昏庸,还知道尊师重道,对士大夫阶层极为尊重,清朝的文字狱却说杀就杀,毫不讲情面。清朝唯一可以与明朝文化相媲美的也许就是〈〈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但古典四大名著里,明朝有三本,清朝只有〈〈红楼梦〉〉一本。〈〈聊斋志异〉〉是17世纪中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但作者蒲松龄却是个无功名的白身,这无疑是对满清科举的绝妙讽刺。
最后说到皇帝,其实这是明朝受抨击最多和满清受赞扬最多的一个问题。在大众的眼睛里,明朝皇帝基本是残暴的,昏庸的,无能的。满清皇帝基本是勤政的,有才略的。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毕竟明朝出了太多的昏君,鲁迅说他们是"无赖儿郎"。而清朝则相对要好一些。但仔细看来,这种说法未免也过于偏激了。清朝皇帝比较勤政,不止由于个人的才德,更是由专制制度的程度所决定的。明朝废除宰相,设内阁大学士,加强君主专制,但从制度上讲,这是一种权利制衡的统治术。明朝皇帝基本处于垂拱而治的局面里,因此虽然明朝末年皇帝不理朝政,明朝的国家机制还能保持正常的运转。满清则不然,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并无参政实权,大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满清皇帝事必躬亲,乾纲独断。这相互的差别本质上是由专制程度的强弱所决定的。更细细看来,满清皇帝虽然各个勤政,但除了康熙有雄才大略之外,其余的皇帝并无多少出彩之处,雍正暴虐多疑,其一朝文字狱为整个清朝之罪。乾隆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却几乎把国家财政拖挎。嘉庆则是个守成之君,性格宽厚,与明朝的孝宗差不多。之后的道光,咸丰则是如崇祯一般的人物,有德而无能。综观下来,满清皇帝普遍具有勤政的优点,却也承袭了其老祖宗惧怕汉文化,残暴的特点,其残暴程度与明朝皇帝不无区别。明朝皇帝普遍多疑,猜忌,而满清皇帝也从未真正信任过汉人,除了皇太极和康熙外,其余皇帝对臣子的猜忌程度较明朝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朝皇帝中有不务正业者,天启皇帝好木匠活,万历皇帝好鸦片,嘉靖皇帝好金丹。但这些喜好并未危害文化。满清皇帝呢!乾隆精于儒学,结果一套四库全书。几乎把中国古代的典籍篡改毁灭了个干净,其祸害堪比秦始皇。他的十万首烂诗糟蹋中国诗词格律,简直是不忍卒读。历史上再找不出个如他这样自大的皇帝。明朝皇帝虽无能,但也不乏自知知明,万历皇帝遣刑阶带兵奔赴朝鲜,临行前赐其临机专断权,并嘱咐说 "朕于兵事所知甚少,爱卿不必事事奏报,可临机专断也。"嘉靖皇帝迷信方士,虽然最后误中金丹而死,但临终前翻然悔悟,留下遗诏让太子杀方士砸丹炉,赦免因触怒他而被关押的海瑞。还算是知过能改。满清文字狱酿冤案无数,又有哪个皇帝承认自己错了,哪个皇帝为死难者平反了呢!明朝里最令人瞧不起的当属崇祯皇帝,他杀袁崇焕,罢黜忠良,临死还不悔悟,留下"文官杀我"的遗书。实在是个患有精神偏执症的白痴。但就是这个皇帝,身上至少还有一点明朝皇帝的骨气,对满清坚决抵抗,毫不妥协。至死没有迁都。假如咸丰和光绪有他一点血性。洋鬼子又怎能两次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满清有好皇帝,明朝也有。朱元璋虽然残暴,但仍可以说是一个圣君,他安抚生产,惩治贪官,让国家休养生息。他在位的三十年是明朝历史上吏治最为清明的三十年。其功业与汉高祖刘邦相比也毫不逊色。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明朝经济的繁荣。永乐皇帝雄才大略,外拓边疆,北追蒙古,七下西洋,可以说扬中国国威于海外。仁宣二皇帝内修德政,外抚四夷。这几位皇帝无论是功业还是人格魅力,都不比清朝前期任何一位帝王差。综合的说来,明清两代的皇帝都为良莠不齐,都出了不少昏君,但若说满清皇帝总体强于明朝皇帝,那未免是言过其实。
本文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吹嘘明朝的伟大,也不是为了借吹嘘明朝来贬低满清,本文的目的只是希望后人可以以公正的眼光看待这两个朝代的辉煌与黑暗,公正的为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定位。从中国历史看,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水平的生产力,并基本奠定了几天新疆,西藏,云南的版图,其一批自然科学成就和人文科学成就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忽视明朝,就意味着忽视了中国封建社会一段最为重要的历史,那就更谈不上以史为鉴了。
(via:吟风茶馆)
致歉
8个圈圈的Blogger
2007/01/18
明朝真的不如清朝?
[ 坚硬的泡沫 @ 10:42 | del.icio.us ] TOP | UP
更多: 杂文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